麥冬與太子參的區(qū)別
1. 植物來源
- 麥冬:來源于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。
- 太子參:來源于石竹科植物孩兒參(又稱太子參)的干燥塊根。
2. 外觀特征
- 麥冬:
- 形狀:細長圓柱形,略彎曲。
- 顏色:黃白色至淡黃色,半透明。
- 表面:有細縱皺紋,頂端常有殘存的莖基。
- 質(zhì)地:質(zhì)硬而脆,易折斷,斷面黃白色,角質(zhì)樣。
- 太子參:
- 形狀:細長條形或不規(guī)則塊狀。
- 顏色:黃白色或淡黃色,表面有細皺紋。
- 表面:有明顯的節(jié)和節(jié)間,節(jié)上有時可見須根痕。
- 質(zhì)地:質(zhì)硬,不易折斷,斷面平坦,類白色或淡黃色。
3. 性味歸經(jīng)
- 麥冬:
- 性味:甘、微苦,微寒。
- 歸經(jīng):歸心、肺、胃經(jīng)。
- 太子參:
- 性味:甘、平。
- 歸經(jīng):歸脾、肺經(jīng)。
4. 功效與應用
- 麥冬:
- 主要功效:養(yǎng)陰生津,潤肺清心。
- 常用于:治療肺燥干咳、虛勞咳嗽、津傷口渴、內(nèi)熱消渴、心煩失眠、腸燥便秘等。
- 太子參:
- 主要功效:補氣健脾,生津潤肺。
- 常用于:治療脾虛食少、乏力倦怠、心悸氣短、自汗、口渴、肺虛燥咳、內(nèi)熱消渴等。
5. 用藥禁忌
6. 用量與用法
- 麥冬:
- 用量:一般煎湯,3-10克;或入丸、散。
- 用法:煎湯內(nèi)服,或泡茶飲用。
- 太子參:
- 用量:一般煎湯,9-30克;或入丸、散。
- 用法:煎湯內(nèi)服,或燉肉食用。
7. 藥理作用
- 麥冬:
- 藥理作用:具有抗疲勞、抗氧化、抗腫瘤、降血糖、保護肝臟等多種藥理作用。
- 太子參:
- 藥理作用:具有增強免疫功能、抗疲勞、抗應激、改善記憶力等藥理作用。
總結(jié)
麥冬和太子參雖然都屬于中藥,但它們在植物來源、外觀特征、性味歸經(jīng)、功效與應用、用藥禁忌、用量與用法以及藥理作用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(qū)別。選擇使用時應根據(jù)具體的癥狀和體質(zhì)來決定。
品名:麥冬草
株高:10~40公分
生長期:3~9月
觀賞期:全年
栽植期:春、夏、秋、冬
特點:四季常綠,耐寒耐熱,適應性好。